close
【明報專訊】近日報章報道,某五星級酒店響應亞太善待動物組織(PETA Asia-Pacific)的呼籲,決定停售以不人道方式生產的麝香貓咖啡(俗稱貓屎咖啡),並再次引起了公眾對保護動物的關注。PETA 派遣臥底深入農場,把種種虐畜真相拍下。他們更從農民口中套出,要量產野生貓屎咖啡,是幾近不可能的。至於所謂「百分百野生」的招紙,只是一道幌子:麝香貓被捕前來自野生,關在鐵籠三年,不停被餵飼和排泄咖啡核,獲釋放後可能因為營養不良、心理創傷等問題(zoochosis),適應不了大自然而死亡。
老人家教訓,買海魚,先要看魚嘴;在魚排的養魚,因為常撞到圍網而受傷。魚嘴齊整,才是野生。作為消費者,她關心的,是魚兒有否足夠空間游動,肉質是否紮實爽口。雞場裏的雞,也是被關在籠裏當生蛋機器。買走地雞蛋(free range eggs)的人,大概並非在乎雞隻的福利,而是質素。筆者反對貓屎咖啡,不單是因為人道立場。更重要的,是作為杯測師,它的味道,並不及格。
「*下欄」包裝成「上品」
現時精品業界的共識是:「貓屎咖啡,是品質差劣的咖啡。」
動物在進食咖啡果後,不被消化的果核經過腸道發酵排出體外。以「天然」處理的咖啡豆,原是農民從泥濘中收集,並留給自己「享用」的下欄。但經過傳媒的刻意包裝、美化,現已成為美肴。大眾墮入商人陷阱的原因,無非是對真正優質的咖啡缺乏認知。
青草膠布味 口感粗糙
本地報章以「香溢」、「絕響」來形容該報導,只會粉飾貓屎咖啡的傳說。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的傳訊經理 Lily Kubota 早在2011年已撰文列出三點結論:1、最好的貓屎咖啡也比不上最低分的精品咖啡;2、最正宗的貓屎咖啡產自困在籠內的麝香貓;3、消費者買到的,大多是假貨。同年,杯測師 Stephen Vicks 在咖啡網頁發表杯測報告:「在四個樣本中有兩個分別帶有霉味和苯酚味(phenol)瑕疵,其餘的兩杯,令人聯想到青草、藥水膠布、碘酒和生蠔,口感粗糙。」可見消費者買的不是質素,而是噱頭(They pay a premium for the story, not quality)。
過不了杯測一關
雖然業界普遍接納 SCAA 的觀點。但仍然有人死心不息希望藉此發財。筆者知道有人為了替貓屎咖啡正名而去考取杯測師資格。無奈樣本內的異味,怎樣也逃不過杯測這一關。(下期續)
文:Patrick Tam(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、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,美國CQI認可杯測師,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,www.facebook.com/Knockboxcoffee)
資料來源:msn生活品味 2013/11/15
*下欄:有"次等"之意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