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當現代業界視手沖咖啡為摩登的時候,過去數十年一直以此為標準的日本人,又會怎樣看待精品浪潮呢?」

這是一個曾經困擾筆者的問題。

日本咖啡店給人的印象,總是暮氣沉沉,燈光昏暗。古老大鐘刻有羅馬數字,昏黃色的玻璃吊燈,磨砂彩繪間隔,以及吧枱上面陳舊的煙灰缸。在木板地上走動的,是白裇衫上結了蝴蝶結、制服整齊的老侍應。與其說是咖啡館,其實更像高級西餐廳。餐牌上除了咖啡,還有日式咖哩飯、牛排漢堡、沙拉及甜點。香港有一間連鎖日式餐廳,也是這種格調。而店內的咖啡,清一色是以虹吸壺炮製,冰或熱的分別,只是加冰與否。糖和牛奶,則侍奉在旁。在那裏,沒有人會要求義式咖啡,客人好像有了默契,知道某種場所,就會預期某類咖啡。

「日本有否經歷精品咖啡的三個浪潮?而日本人又是從何時轉飲 latte 的?」

其實日本人很早已經接觸咖啡。在幕府時期(17至18世紀),日本實施鎖國政策。位於長崎港內的扇形人工島出島(Dejima Island),乃對外開放的唯一窗口。在那裏從事貿易生意的荷蘭人和日文翻譯,都曾接觸到這個有藥用價值的「異國飲料」。隨後明治維新,受西洋風氣影響的人漸多。日本首間咖啡館名為「可否茶館」,就是在那時候(1888年)由鄭成功弟弟的後裔鄭永慶於東京下谷區開設。

戰前咖啡業師承巴西

波士頓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 Merry White 在著作 Coffee life in japan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12)以學術角度剖析日本咖啡文化的因由。令筆者印象至深的,是一個在巴西咖啡莊園工作的日本外勞(水野龍,1859至1951,Cafe Paulista 創辦人),後來怎樣成為鞏固兩國進出口貿易的推手。戰前日本咖啡業的發展和擴散主要來自巴西,並非師承歐美;日本人對品質的追求,以及國內獨特的市場環境(高售價、高成本、高質素),早已實踐了現代咖啡對味覺的追求。

所謂精品浪潮,是由北歐人提倡,並被改為形容戰後美國人對咖啡態度的演變;由即溶到 latte,以至現時崇尚手工沖煮,鑑賞產地風味等等。White 認為,日本人多年來一直在做,只是標準不同而已。

上周獲邀到日本作客,有機會訪問不同市場定位的咖啡店。回程時再讀 Professor White 的著作,感受更深。

(下期再續)

文:Patrick Tam(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、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,美國CQI認可杯測師,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,www.facebook.com/Knockboxcoffee)

轉載自:MP DE LUXE 2014/05/21


arrow
arrow

    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