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你知道失落COE比賽咖啡的下場嗎?」他問道。筆者從剛過去的盧旺達比賽得知,未能獲獎的參賽批次,會「淪落」為商用級別,並在本地市場販賣。我在腦海嘗試翻譯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但不果,最後只回答道:「這就是比賽的殘酷了。但作為工會,FNCC為何不可像埃塞俄比亞ECX般,替咖啡分級銷售,爭取較合理的價錢呢?」我很想知道,這個自1927年起為農民向政府爭取權益,在咖啡出口業乃哥倫比亞命脈的年代,曾擁有自己銀行、房地產和船公司的組織,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受歡迎。

這算是幫忙嗎?

他搖頭嘆道:「哥倫比亞咖啡業唯一的工會就是FNCC。自政府去年跟美國和歐洲簽訂自由貿易協議,農民都叫苦連天。雖說歐美市場的消費力較高,但未有配套和支援制度補助,我們產品的競爭力反而下降了;化肥和殺蟲藥的成本愈來愈貴,政府的補貼,在經過層層下遞後,最終落到農民手的,又所剩不多。生產一袋咖啡成本需要366美元,但FNCC只承諾以282美元包底。這算是幫忙嗎?」

觸發全國抗議行動

「你吃過哥倫比亞出產的芝士沒有?」話鋒一轉,他說到其他農產品。「現在歐盟指我們出產的 Parmesan、Camembert 和 Manchego 芝士因為觸犯了原產區的商標註冊版權(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)而需要改名,試問以家庭式經營的小農民怎會有閒錢應付?」

筆者後來搜尋了相關報道,發現哥倫比亞咖啡農曾在去年二月牽頭,以「哥倫比亞咖啡農尊嚴運動」(Movement for the Dignity of Colombian Coffee Growers)為名組織連串全國性的抗議行動,包括於州際公路及通往安第斯山脈要道設置路障。後來更獲得其他農業生產者,以至礦工、教師和貨車司機等三萬人參與,爭取政府準時出糧、資助貸款、補助油價等不同訴求。去年八月份在首都Bogotá的示威中,咖啡農更與防暴警察發生流血衝突,需要動用催淚彈鎮壓。來訪的農夫,恐怕就是當時在首都的一批。

「自由貿易」背後

「我們不習慣全球化,也不喜歡工廠般的生產模式。」他解釋道。「我們以自己種的咖啡為榮。莊園之間有良性競爭,彼此又會是鄰居好友。咖啡樹以外,我們又可以種植其他農作物以供食用或販賣。但自從北美的大企業進駐以後,一切便開始改變:它們誘使農民放棄種植其他果樹,只種咖啡。又會以大額交易量包攬了一整個產區的出產,待成為該區唯一買家後,它們便着手壓價。屆時農民既無本錢還價,連種植食物果腹的技能也失去了。這兩年的咖啡商品價下降不少,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咖啡,已淪為跟印尼、越南和柬埔寨的廉價豆鬥便宜的商品。現在有很多農民是三餐不繼的。」

原以為他列舉的,是像巴西「量產模式」對質素的影響。想不到「自由貿易」的背後,農民付出了血汗,更賠上了自由。

文:Patrick Tam(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、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,美國CQI認可杯測師,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,www.facebook.com/Knockboxcoffee

資料來源:msn 生活品味  2014/01/10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咖啡豆 哥倫比亞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