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
【明報專訊】衣索比亞人對咖啡很投入。在果實成熟的月份,當地家庭無論男女老幼,都會總動員參與採收。他們有部分負責在遍地野生咖啡樹的森林裏採摘,有些則會把果子鋪在地上曬乾(註:現時流行的日曬處理法並非新鮮事。衣索比亞自古以來都是採用此法處理咖啡)。大概兩星期後,他們會以簡陋的石磨把乾透的果實搗碎,並把果核取出(咖啡生豆)。經篩選後,便可儲存起來作日後沖煮之用。

識泡咖啡嫁得好

回到廚房就是女性主導的世界;炒咖啡和沖咖啡,傳統上是衣索比亞女性的專利。當地少女都知道,要嫁得好,必須懂得泡咖啡。當地男性審視的,並非咖啡的味道,反而是她在沖煮時的美態。就像穿著和服的藝妓,輕弄茶具時所散發的那份嫵媚。

婦女們會在炭火上以平底鐵鍋烤咖啡豆。炒熟後,會以木製的臼磨搗碎成粉,並放入盛滿沸水的傳統咖啡壺 Jebena 內,蓋上草製的塞煲滾。所謂咖啡慶典(coffee ceremony),其實更似民間習俗。因為當地家家戶戶每天都會沖數次咖啡。待香氣四溢之時,婦女會高呼Buna tetu!(come for coffee)。左鄰右里聽聞便會到訪,一邊喝咖啡,一邊閒話家常,日日如是,樂此不疲。

孩子4歲起喝咖啡

衣索比亞人會把咖啡泡三遍,最濃的第一泡叫 awol,第二泡叫 thani(阿拉伯語),而翻滾第三次的飲品最淡,他們叫這杯作 baraka,解作「祝福」。盛載杯子的托盤名叫 rekebot,有點像功夫茶的那一個。受到非洲宗教 Zaar 的影響,他們倒咖啡總會一氣呵成:滿瀉或留在盤上的,就會連同預先準備的一隻空杯,奉獻給神祇。筆者曾試過「地道」的衣索比亞咖啡,由於烘焙、磨粉和沖煮皆是以「土法」炮製,不能用現代杯測準則品評。不過由於炒得甚深,用滾水煮,導致萃取過度,所以要佐以砂糖方可嚥下。

當地小孩自小已接觸咖啡樹和豆。但喝咖啡呢?大概自4歲起便會開始。家長一般會讓他們從味道最淡的 baraka 開始,習慣後才向第二和第一杯邁進。其實小孩喝咖啡,很多時是為了入面的砂糖,就像小時候喝涼茶,就是為了山渣餅一樣。成年人喝的話,傳統上會加入香料、牛奶、牛油或烤大麥(qollo,製作黑啤酒的材料之一。日本人以之製作大麥茶)。

步進衣索比亞的咖啡店,客人可以選擇蹲下 rekebot(小咖啡枱)旁,感受傳統的「三巡咖啡」,又或者是走到吧枱,點一杯由義式咖啡機炮製的 latte。同一種顆豆子,在發源地的國度裏,因應世界潮流的演變,幻化成不同的味道。

文、圖:Patrick Tam(精品咖啡店Knockbox店主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、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咖啡師,美國CQI認可杯測師,Cup of Excellence首位港人評審,http://www.facebook.com/Knockboxcoffee

轉載自:MP de luxe  2014/04/23


 

arrow
arrow

    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