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明報專訊】「明明是虹吸壺,叫塞風(syphon)多麼缺乏詩意!你看這個下壺,就像一個水晶球,在鹵光燈照射下,悠悠向上升的水柱,散發着迷幻的光芒。我最喜歡下壺的水在沸騰時,上壺卻平靜如鏡。這對比,有如暴風雨前的寂靜。待咖啡煮好時,咖啡師用來冷卻下壺的布,就像魔法師的手,將天上的甘露召喚到凡間。而在濾網上的咖啡粉沉澱成小山丘。它所散發的輕煙,在空氣中畫出了一道彩虹。」眼前的客人是一位編劇。他看上的,是沖製過程最悅目的虹吸式咖啡。
曾被碎玻璃傷手的同事答道:「虹吸壺有這麼浪漫嗎?從咖啡師的角度看,它既易碎,濾布又要經常替換,我寧可用手沖了。」
虹吸壺又稱真空壺(vacuum pot),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是德國公司 Loeff 於 1830 年左右發明。現在最常見的款式,是由兩個玻璃壺組成,上壺一般呈圓柱狀,末端的喉管連接着由金屬支架懸掛、呈球體狀的下壺,加上紫色的酒精燈,很易令人想起化學實驗。以前在家煮虹吸咖啡會用火力更穩定的露營登山爐或鹵素燈(halogen beam heater)加熱。沖煮時,下壺的水受熱膨脹,沿着中央管道流向上壺;只要熱能穩定,上壺內的水位會保持不變。此時可以將磨好的咖啡粉放進水中攪拌萃取。若干時間後熄火,下壺內的氣壓下降,形成「真空」,並將已泡好的咖啡吸入。咖啡粉則會在上壺出口位被濾網隔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