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認識咖啡 (10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你知道煮水和炒咖啡豆的分別嗎?」我以最簡單的比喻去啟發同事思考。

撇開化學反應不談,咖啡豆在受熱期間的物理變化已經相當複雜:同一種豆,以同一種方式炒(即同一條 roasting curve) ,味道不一定相同。有些發燒友在交流時喜歡把曲線圖貼在袋上,這做法雖有助試豆者了解烘焙期間的基本資訊,但單憑圖表去複製味道是幾近不可能的:初學炒豆時,筆者喜歡在網上以別人推薦的曲線去試炒同產區的咖啡,效果參差之餘,很多預期的味道也沒有出現。原因之一,是溫度計所反映的數字,並不代表真實情况:就像水煲內的熱水,底部會比上方熱。而溫度計的位置,每個牌子的炒豆機都不同。縱是相同型號,專業的烘焙師在使用前都會作出調整。

假設溫度計準確,它量度的,也只是豆與豆之間的表面溫度。就像一個巨型烤爐內,放滿大小不同的雞。顯示屏上的數字,並不反映雞肉最深層的溫度一樣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咖啡烘焙有什麼階段?」剛考獲 SCAE 咖啡師資格的同事問道。除了做吧枱,一個專業的咖啡師需要對上游(咖啡農業)和中游(烘焙)有大概認識,才能向客人介紹各地咖啡的特點。

炒豆如炒菜?

這個問題,筆者閒時在店內作樣本烘焙(sample roasting) 時向圍觀的客人解釋過不少遍:炒咖啡,就是把青綠色的生豆,放進滾動中的鐵筒內加熱,直至咖啡豆變成深啡色為止。很多人誤會「炒豆如炒菜」,需要像炒栗子般舞動巨型鍋鏟。其實炒豆機是電動的。最常用的「半直火式」設計,火在底部燃燒,盛滿咖啡豆的鐵筒就如烤雞般轉動。熱力會沿着接觸面以傳導(conduction)方式散開,又或是以筒內對流(convection) 的熱空氣滲透。外國的老友很專業,會研究兩者比例對味道的影響(conductive-convective heat ratio)。以烹煮作比喻,大概就是在煎牛排的不同階段,以開蓋乾煎和蓋上鍋蓋焗的分別罷。(註:輻射 irradiation 都是熱能傳播的途徑之一,不過重要性較前兩者低。)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從哥德堡返回挪威第二天,我們獲邀到 Kaffebrenneriet 總部、為兩位正備戰挪威咖啡師比賽的選手設計特色飲品(signature drink)。

這座位於奧斯陸 Gronland 區的古老紅磚屋,前身是一間消防局。當中小部分,已經被市政府改裝成供學生遊覽的博物館。其餘的,包括地下、後庭及樓上三層,都是以長年期合約出租。在這裏,筆者留意到一件新奇事:挪威婦女都會三五成群在室內喝咖啡寒暄,並把載着嬰兒的 BB 車通通停泊在地面堆滿積雪的後庭!總經理 Eystein 笑言這是當地慣常做法;當地治安太好,他們都不擔心有「拐子佬」云云。他一點也察覺不到,其實我擔心的,是嬰兒會凍僵的問題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歡迎來到哥德堡!輪到我們做你的嚮導了。」從奧斯陸乘巴士南下,前往這個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僅需3小時。接待我們的,是曾在香港留學半年的瑞典大學生Harry和 Johanna。在挪威期間,這兩個發燒友已經跟隨筆者四處拜訪,參觀過的,還包括老友不對外開放的烘焙工場和貨倉。

哥德堡(Gothenburg)位於瑞典西部,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。除了大專院校林立,每年有數十萬遊客到訪出席各式展覽。較知名的,包括有哥德堡國際電影節(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)、書展(Gothenburg Book Fair)、國際科學節(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Festival in Gothenburg)以及夏季的音樂節。

「有大學之處就有咖啡館」,哥德堡也不例外。剛開業初期,筆者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(Stockholm)一間叫 koppi 的咖啡店買豆品嘗。時至今日,店主 Anne 已經成為了北歐精品咖啡名人。跟她一時瑜亮的 Da Matteo,就是我們的第一站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若以炒得深(苦)和淺(酸)作為表達咖啡味道光譜的兩極,傳統義大利式咖啡(Italian Roast)將會毫無疑問地佔據一邊(註:焦黑如炭的法式 French Roast 和維也納式 Vienna Roast 已不常見)。至於「極淺烘焙」的另一端,筆者則會想起台灣;數年前的香港,咖啡店大多只提供果酸度低的深炒豆。發燒友若想品嘗酸苦平衡點的咖啡,往往要從台灣進口。

烘焙表現咖啡豆原味

原以為北歐咖啡的味道光譜很遼闊,但這趟旅行令我發現,原來今天在香港的「選擇」反而更多;無論是效果像花茶般柔和的低溫淺炒配上層次細膩的虹吸沖煮,又或是焦黑出油的深炒豆搭配口感濃烈的法壓壺,總會在本地的咖啡店找到。挪威咖啡給我的印象很簡單,只有「給懂咖啡的」與「不懂得精品咖啡」兩種。由於生活指數高,「隨便一間」咖啡店也有 COE 得獎豆供應。他們對於沖煮方法不講究,至於烘焙風格,則是以表達豆的原味為主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二月份的奧斯陸(Oslo),整個城市都被白雪掩蓋。要感受北歐的寒冷,不需要用溫度計;當暴露在冷風中的耳朵和雙手在不足十秒內凍僵,繼而失去知覺,那時候就會知道,零下十度是怎樣的。不過天氣再冷也好,步入室內地方便會有暖氣。筆者到過的地方裏,大概只有香港的冬天是「街上冷,室內的冷氣令人更冷」。這種感覺,教人沮喪。

「你們在奧斯陸逗留多久?是轉機北上看極光還是去滑雪?」當車站賣票的小姐知道我們是為了一杯咖啡專程到訪時都嚇了一跳。「我們都習慣了喝咖啡,但想不到有人會為了咖啡從世界的另一邊飛來……你們國家的咖啡是怎樣的?」恐怕她已經把我當成一個「連咖啡都未試過」的怪人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在處處都是咖啡香瀰漫的城市中,許多人很難抗拒咖啡香氣的誘惑,消費者到超市買咖啡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。在各家便利超市的販售架上,可以購買外型亮麗顯眼的罐裝咖啡,或者廣告動人包裝精簡的即溶咖啡,這兩種隨手可得的咖啡是大多數人進入咖啡領域的第一步,但罐裝咖啡和即溶咖啡的製作過程一直讓消費者心存疑慮。

留意即溶咖啡、罐裝咖啡 

購買罐裝咖啡要特別留意咖啡罐上標示的成分,香料、乳化劑等內容物所占的比率如果太高,真正的咖啡萃取液可能不多,喝下肚的就只是化學原料混合咖啡液的飲料,對身體恐怕有所傷害。

新開幕的 Café Lounge 店長林育如表示,現在人們喝的即溶咖啡一般是通過焙燒、研磨、提取、乾燥4個步驟,操作的方法又細分為噴霧與冷凍兩種,在這樣繁複的生產過程中,香氣基本上已散失。有人認為那已不算咖啡,只是含有咖啡香氣的合成品,因為有些廠商為了增加香氣會加入香精及色素,甚至防腐甜味劑等添加物,因此咖啡的營養流失很多,可能只剩下咖啡因的成分。

要喝天然咖啡 溫度不宜高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做咖啡其中一個吸引之處,就是不愁放假時無地方去:位於世界各地的展覽、比賽、農莊、烘焙工場等等,都可專程前往;就算拋開公務,度假偷閒,在不同的城市喝咖啡時,還是會八卦一下人家的沖煮設備,以至招紙包裝,什麼都品評一番。每年的行程計劃,我都會盡量安排拜訪上游產國,以及觀摩下游產業,希望藉此體會市場脈搏。今年,我便履行兩年前的約定,初次踏足北歐。

友人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北歐種的咖啡好喝嗎?」他顯然不常閱讀這專欄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筆者咖啡癮不大;喜歡精品咖啡,純粹為鑑賞品味。跟很多人一樣,在晚上飲用含有咖啡因飲料後,還是會「眼光光」的。很多人怕飲可樂會阻礙睡眠,便以「零糖」或「低因」代替。但對我來說,沒有咖啡因,就不算是可樂。

味道空洞如翻蒸魚

要評價低因咖啡很難,因為市面上以真正精品豆加工的低因咖啡並不常見,再加上它對烘焙和沖煮的需求跟普通豆不同,很容易出錯,所以味道難以作準。唯一印象較深的,數年前喝於美國加州。筆者喝過後,當時的感覺是空洞乏味,就像翻焗的麵包,以及翻蒸的魚。

現時的低因處理技術,缺點至少有三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上期文末提到近年咖啡因問題不在精品咖啡,而是以大量砂糖、牛磺酸(taurine)和咖啡因製成的能量飲料(energy drinks)。說時遲,那時快,英國《每日郵報》於本月報道一名19歲運動健將在投考皇家海軍的體能測試前夕暴斃。法醫官在毒理報告中指出,「不能排除」致命元兇是死者每日所喝的4罐能量飲料內所蘊含,相當於8杯咖啡的大量咖啡因令到心臟負荷不繼。

「洗」走咖啡因

能量飲料內的咖啡因,很多時是從咖啡豆內「洗」出來的:製作低因咖啡的公司,會把副產品賣給汽水廠或能量飲品廠,物盡其用。

要將豆內的咖啡因取出,離不開「浸泡」以及「隔離」。德國人 Ludwig Roselius 於1903年嘗試以一系列的酸和鹼將咖啡因浸出,並成功將之以苯溶液隔離。後來他以自己的名字為這方法取得專利(Roselius Process),而他的低因咖啡廠,更是跨國企業卡夫(Kraft)的前身。但由於苯是致癌物,這個方法現已停用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咖啡豆百百種,該怎麼挑選?每種咖啡豆,在進口前,其實都已經有幕後的杯測員做完鑑定,這些杯測員,得取得證書及受訓,評鑑前還得保持口腔敏銳,一次喝上百杯咖啡,對他們來說稀鬆平常,咖啡豆的香氣、風味、酸度等等,逐一評分,每種細項要拿到8分以上,才能算是精選咖啡,但杯測員說,由於個人口味不同,得高分咖啡豆,不一定熱銷。

啜吸一口,口腔立刻充滿咖啡味,杯測員郭維平每次評鑑,這樣的動作,就得重複上百次。杯測員郭維平:「最多一天喝到100多個樣品,喝到最後也快掛了,因為那次裡頭瑕疵豆還滿多的。」

咖啡豆百百種,要挑哪些進口,就是他們這群杯測員先把關,得到台大咖啡觀能鑑定上課,取得證書後受訓,吃東西還要忌口。杯測員郭維平:「要求可能前幾個月,辣就不要吃了,抽菸就盡量比較減少,喝酒也要減少,就是讓我們的口腔,能夠保持一個最敏銳的狀態。」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曾聽前輩說過,真正喜歡咖啡的人,既怕苦,也怕咖啡因。當時筆者眼界尚淺,對這說法感到迷惑。現在終於明白,精品咖啡追求層次感,味道酸苦平衡。愈高分的咖啡果糖愈多,應該愈甘甜。即溶咖啡和商用級別的咖啡常混入廉價豆robusta,此品種糖分低,咖啡因高。但由於數十年來充斥主流市場,令消費者誤以為咖啡只是「得個苦字」。苦,並非鑑賞指標,而杯測分紙上,更沒有苦這一項。

咖啡因滲透生活

全球每年消費約12萬噸咖啡因,當中一半是透過咖啡去汲取的。其餘的,亦已滲透了我們每天的生活:早餐餐牌上的熱鴛鴦,午間在茶樓喝的中國茶,tea time的一塊朱古力,做gym後享受的可樂,以至在酒店晚膳後的紅茶,通通含有不同成分的咖啡因。

服用過量見UFO?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*車厘子很甜呢!誰放在這裏?再不認領就要收歸『國有』了!」店子打烊後,同事習慣在吧台開餐。眼前這籃車厘子呈深紅色,有如熟透了的咖啡果。我邊說著,邊嘗試以牙刮掉果膠層,準備解釋咖啡的各種處理法。

「這是今天有客人送給我的,大家一起吃吧。」回答的同事,平時談吐結結巴巴,很容易面紅。不知怎地,今天的他,散發自豪。我於是開玩笑道:「怎麼了,你以車厘子作比喻,成功令客人明白咖啡是果核,所以他便以這一籃子來嘉許大家?」那知他續道:「那是懂得喝精品咖啡的熟客。昨天晚上,我們救了他一命。」

「什麼?」我差點連果核也吞掉。作為店主,店內發生了大事而不知曉,實在難辭其咎。當我正想發作時,另一位同事急忙解釋道:「那位客人患有哮喘。昨夜我們準備收舖時,見到他急著拍門,求以一泡咖啡去紓緩病情。於是我們把本已清理的機器重新開啟,為他製作了一杯手沖,想不到很快便見效了。」

擴張氣管 紓緩哮喘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工會不值得信任,而參與 COE 又太過冒險,所以你們便決定靠自己開拓客源了?」我問對方。

「不錯。但我們跟別的生豆出口商不同。我沒有樣本,也不會只為某幾個農莊做代理。」的確,筆者絲毫感覺不到他們在「兜生意」。以往很多生豆商只強調手上有若干樣本、杯測分數及價錢云云。但他們除了分享哥倫比亞國內形勢,便是在留意店內詮釋咖啡的方式。

「期貨式」開拓客源

他續道:「即季的收成,已經在上年被世界各地的客人預留,所以不會有樣本提供。以派樣本的方式找客人,很容易有錯配;有些豆找不到買家,也有買家找不到豆。剩下來的豆不新鮮了,變成浪費。所以,我們要求烘焙師列明他需要什麼豆:味道、分數、豆種、價錢等等。當我們找到合適的,再寄樣本給他試味。」

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先後次序對調,但在遼闊的國土上奔走統籌,著實不易。我問道:「這不是就買期貨了嗎?」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「你知道失落COE比賽咖啡的下場嗎?」他問道。筆者從剛過去的盧旺達比賽得知,未能獲獎的參賽批次,會「淪落」為商用級別,並在本地市場販賣。我在腦海嘗試翻譯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但不果,最後只回答道:「這就是比賽的殘酷了。但作為工會,FNCC為何不可像埃塞俄比亞ECX般,替咖啡分級銷售,爭取較合理的價錢呢?」我很想知道,這個自1927年起為農民向政府爭取權益,在咖啡出口業乃哥倫比亞命脈的年代,曾擁有自己銀行、房地產和船公司的組織,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受歡迎。

這算是幫忙嗎?

他搖頭嘆道:「哥倫比亞咖啡業唯一的工會就是FNCC。自政府去年跟美國和歐洲簽訂自由貿易協議,農民都叫苦連天。雖說歐美市場的消費力較高,但未有配套和支援制度補助,我們產品的競爭力反而下降了;化肥和殺蟲藥的成本愈來愈貴,政府的補貼,在經過層層下遞後,最終落到農民手的,又所剩不多。生產一袋咖啡成本需要366美元,但FNCC只承諾以282美元包底。這算是幫忙嗎?」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因有要事,筆者缺席了今年的首爾咖啡展。以前,除了贊助演講,甚少有外地業者會主動蒞臨香港。但隨着本地精品熱潮興起,來自咖啡產業鏈各階層的人,都會在去畢亞洲或澳紐的展覽順道來訪一兩天。這天,咖啡店便接待了兩位哥倫比亞人。

棕髮、大鬍子、格仔裇衫、藍色牛仔褲。我心想,這個形象,不正是實體化的哥國咖啡標誌 Juan Valdez 嗎?甫一握手,我便感覺到長年在田野工作所留下的痕迹:粗糙的皮膚,厚實的掌心。「你的哥倫比亞咖啡不錯呢。是從哪裏購入的?」想不到彼此問好之後,他隨即便進入正題。

農莊生產評級出口一條龍

詳細的產地資料是精品咖啡其中一個特色。現在愈來愈多人以「單莊園、單批次」來定義「單品咖啡」,以前農民的咖啡果實會被收集在一起,並以地區(例如曼特寧)或港口名字(山度士)為名。此「收買佬」對咖啡質素可能一無所知,只是藉着運輸及人脈網絡把農民和出口商聯繫。但現在,有規模的農莊會積極建立自己的外銷網絡,希望以直接交易模式出口咖啡。當中更有人僱用杯測師為產區內的農莊批次評分、包裝,提供一條龍式的清關和船運服務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選好豆,準備好器材,終於可以沖咖啡了。由於即溶咖啡粉毋須隔渣,濃淡全由多少茶匙的咖啡粉而定。相比之下,大眾會覺得要過濾的手沖咖啡麻煩複雜,步驟繁多。其實每包咖啡豆,只需要找一次合適的粗細度,之後沖煮,可以像淋花澆水般簡單。

18克咖啡粉兌300毫升水

坊間最常見的沖法,是以18克咖啡粉兌大概300毫升水的比例萃取。首先,在漏斗的中間注入30至40毫升的水,待「悶蒸」(筆者至今仍不明白為何這動作叫悶蒸)20至30秒後,分開三至四段、每段60至80毫升,把餘下的水注入。全個過程,在兩至三分鐘內完成。其間避免淋濕沒有咖啡粉的濾紙,否則水會從粉餅外圍形成的通道(channel)裏流失。

另外一種較難上手的,是在限時內(一般在兩分鐘)不停打圈注水,直至倒完300毫升的「不斷水法」。初學者常會「就住就住」而注水太慢,又或是害怕水流中斷而太快完成。各式各樣的手沖壺,就是針對水柱的粗細(水流控制)應運而生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 

【明報專訊】這期會談談手沖咖啡需要的器材。

1、漏斗

用來承托濾紙和咖啡粉。市場上有形形色色的牌子、物料和形狀。若是在家沖煮,會建議用陶瓷製的,方便清潔,無膠味,少失溫。也有玻璃製的,不過容易摔破。形狀,由於出口孔的數目和口徑與萃取時間有關;孔愈細,水流留於咖啡粉的時間愈耐,愈容易引起萃取過度而變得苦澀。相反,孔愈大,流速愈快,要避免萃取不足,需要從粉量、粗細等影響粉餅阻力的項目着手。

熱水洗濾紙減漿糊味

2、濾紙

做手沖咖啡最流行的過濾媒介是濾紙。貪其方便,用完即棄,而且密度高,可將咖啡內的細粉隔除,做出來的咖啡口感乾淨,層次分明。不同牌子配合不同形狀的漏斗。除了 Chemex 壺的紙張比較特別外,一般牌子的濾紙質素大同小異。有人說天然色濾紙比經漂白的少了漂白水味,但筆者試了數年,發覺分別不大。反而泡咖啡前先以熱水清洗濾紙有助減低紙張獨有的漿糊味。不信的話,可以在同一個漏斗注水,一個有濾紙,一個沒有。待溫水冷卻以後,以紙泡過的水明顯帶甜。

細水柱難引發翻騰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【明報專訊】位於倫敦 Borough Market 的 Monmouth 咖啡館,門前放了幾個像舊式辦館米缸的桶,裏面盛着炒好了的咖啡豆。客人可從上面標示的價錢牌,看到產地和莊園等資料,並以每百克為單位選購。對很多倫敦人來說,每周購買新鮮咖啡豆回家沖泡,就像買米煮飯般普遍。

在家沖咖啡,其實一點也不難。最難的,是要捨棄追求方便的即食習慣。

從深炒精品咖啡豆開始

精品咖啡強調酸苦平衡,味道會隨着溫度而改變:愈高分的咖啡,涼了愈精彩。至於85分以上的,除了清澈明亮,更會有充沛的甜味—這種甜度不如砂糖般濃烈,反而像蔬菜,如甘筍和菜心般清甜。

欲接觸手沖咖啡,但尚未習慣果酸的朋友,可以別理會產地,先從任何一種深炒的精品咖啡豆開始。因為豆的個性,會隨着較長的烘焙過程而減少,取而代之的,是透過焦糖化反應(caramelisation)製造出來的糖分。這些咖啡,跟傳統「齋啡」最似。但若沖泡得宜,應該比即溶咖啡粉更有層次。不苦澀,自然不用加糖加奶了。想口感強些,可選擇巴西或印尼所出產的咖啡。喝厭了,就可以嘗試中美洲,甚至非洲這些以香氣為主的類型。最後就是豆種特性和處理法的比較,例如藝妓(geisha)最好是淺炒,而密度較高的 caturra 則深淺皆宜;日曬豆香味濃郁,水洗豆細水長流。每日泡一杯,很快就會發現以前常喝的商用咖啡,瑕疵處處。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友人問道﹕「Patrick,我想買一部咖啡機放在廚房,有什麼推薦?」

筆者已很久沒有留意家用設備。當年的咖啡機,是為了沖煮購自柬埔寨的咖啡豆、以大量超市印花換領的咖啡機。還記得那杯製成品苦澀不堪,卻又稀釋如水。無論佐以花奶、煉奶或忌廉,都不像咖啡店的 latte……對,當時的筆者,連義式製法和蒸餾咖啡的分別也不知道。

「妳習慣喝星巴克的 latte 吧,全自動機的話,有以下選擇……」在店鋪接觸客人多了,知道介紹咖啡,需要從他們喝慣的開始。「只需放入新鮮豆,並有覺悟每天要將咖啡渣丟棄便成。新鮮豆我可供應給你,但什麼雲呢拿、朱古力糖漿嗎,妳要自己準備了。」只要設定恰當,自動機的質素其實不錯。

但原來她在頭痛的,是選擇那款以荷李活影星作招徠,為濃縮液加熱加水的所謂「咖啡機」!在即食文化侵蝕下,有小學生不知道午餐肉來自豬隻。在「咖啡來自豆」這事實快將被大眾遺忘之際,更何況「豆是來自水果」這「專業知識」了。

咖啡不夠熱?

文章標籤

i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